练习行书为何要“临摹”?
孙过庭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任何的能或者不能都要有学习过程的。要写好行书,首先就应当好好考虑如何去学的相关问题。解决学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要了解“行书”历史,了解行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当中发生过什么事情,如何形成的规律。读者还可以通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书论和当代有指导价值的著作来进行学习。要认识“学”的规律,了解自己学的核心内容是为了什么。格调要高。要符合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确定的高标准和社会欣赏的高要求。这就是要求我们在选择学习的对象。至于学古代还是现当代则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当代的只要是好的方面,都可以去学。凡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时代真正接受的,都是好的,也是统一的。
王献之是学他父亲王羲之的,欧阳通是学习欧阳询的,这都没妨碍他们成长为重要的书法家。原因就在于王羲之、欧阳询都是好的。技巧要到位。要达到好,首先要先会,历史上已经验证为好的技巧尽可能多转移我们的手上,能够表现出来。要有发展意识。艺术总不可能完全要被复制的,复制没有艺术价值。要在前人好的基础得到启发,也创造出另一个好的,那是最理想了。虽然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但是作为学习者,应该有这样一个目标。即使没有达到,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因为高标准引导我们更快更好的进步。
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临摹了。为什么要临摹?姜夔(1163--1203),南宋词人,他的《续书谱》说:“唯初学者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节度其手非常准确地指出了临摹对初学的意义。但临摹不是目标,临摹是要学会正确的书写方法。任何人也不可能把范本的所有技巧原封不动地转移自己手上,换句话说,学习到一定阶段,需要把好的技巧、有用的一方面保留在自己手上。而不好的技巧要敢于舍去。范本上的东西必须转移到学习者的心里和手上,能够根据需要自由的调遣、运用,才算真正的学会了。通过提炼形成自己的笔墨提点,通过综合深化、提升自己的技巧含量和艺术表现力。
王羲之的行书能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他强调于法度和规律中获得创作中的自由。除了需要圆熟的笔墨技巧之外还需要深厚的功力,同时还需要作者具有超逸的天赋和潇洒的个性。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气又促成他养成一种虚旷的胸襟,再加上他受到庄周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的行书里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天机。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李承孝书法,字体清劲流畅,笔画粗细变化自然。整体章法布局严谨,呼应自然,气贯全篇。
李承孝简介:
李承孝,1963年生,北京人。师从欧阳中石先生,1997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书画协会理事,编写书法教材多本。中国大学网络开发课程《书法临摹》课程主讲人。
艺术年表:
1997年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
1999年 主编图书《书法与欣赏》
2001年 编剧电视片《美的启蒙----书法欣赏》
2008年 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
2009年 在《山西新闻网第一演播室》接受访谈
2010年 编著教材《硬笔行书》
2014年 受邀参加全国书画艺术巡展
2014年 受邀参加全国书画艺术家作品联谊展
2014年 在《唯创金典–中拍国际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参拍成功
2015年 受邀参加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6年 中国大学网络开发课程《书法临摹》主讲
2017年 受邀参加春季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7年 受邀参加“喜迎十九大,丹青绘盛世”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2018年 参加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
2019年 在《北京翰海拍卖春季拍卖会》参拍成功
201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
2020年 受邀参加“时尚经典·书画名家邀请展(第20届)”在炎黄艺术馆举行
2020年 受邀参加“时尚经典·书画名家邀请展(第21届)”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