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乡播撒知识火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在广袤农村,为乡村学童播撒知识的火种,小心翼翼守护着孩子们的读书梦,他们就是乡村教师。振兴乡村教育,基础在乡村教师,关键也在乡村教师。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实施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荣誉感。2019年,全省有113个县(市、区)实施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发放补助资金13.55亿元,21.8万名乡村教师受益,人均每月补助518元,为全国最高。其中,85个连片特困地区发放补助资金8.5亿元,12.58万名乡村教师受益,人均每月补助563元。
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云南省对499名2020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广大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记者走进这群特殊的“点灯人”,聆听他们给乡村孩子带来知识、希望和未来,日复一日平凡中无悔坚守的温暖故事。(记者 陈怡希 赵金荣 李龙文 段银珍 张琼花)
双江县邦丙乡南协完小教师赵金荣
愿作布朗山的一缕阳光
从东半山到西半山,哪里需要他,他就驻扎在哪里,科任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村小校长,他身兼数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耕耘在布朗山寨的各个偏远村落小学,无怨无悔。
赵金荣是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南协完小的一名汉族教师,面对只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他曾无数次想放弃。在短暂的困惑、迷茫后,他自学少数民族语言,边学边教,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们的普通话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少数民族语言也渐渐能对答如流,能和家长交流。1995年至2005年,他到距离县城90公里的邦丙乡南榔小学任校长,在这10年里,他既是管理者,又是“生活委员”,更是年轻教师们的引路人。师资力量匮乏,他便身兼数职;学校用水紧张,他带领全校的男教师挑水,用肩膀扛起了全校师生的希望。
他以赤诚之心守着深山,守着希望。36年间,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党员的誓言,大山深处1000多名孩子在他的引导下,走出了大山,改变了人生。在教学中,他努力钻研,论文《浅议教师微笑的魅力》在双江县教育科研论文评审中荣获一等奖、《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科技活动》荣获临沧市十二届教育科研一等奖、《浅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我见》在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感悟】
整整36年,我从精神抖擞的小伙变成了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眼看山里的教师来了一批、走了一批,反反复复我却不为之心动,我更想余生在佤山深处闪光。当年破旧的小学校,已是绿瓦青砖;意气风发的汉族小伙,如今已鬓角斑白。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愿作布朗山的一缕阳光,为布朗山的孩子们燃起希望,不忘初心、扎根深山,并为此奋斗一生。
元江县因远镇伴坤小学教师李龙文
用爱心铸就学生飞翔的翅膀
57岁的李龙文已经扎根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从教37年。1983年,他作为当地民办教师被分配到伴坤小学任教,那是当时因远镇最边远、生活和办学条件最艰苦的学校。那时交通闭塞,不通车,不通电,学校只有3间简陋的土木瓦房教室,当年的月工资也只有17元。作为全校3名教师中唯一会哈尼族语言的教师,他主动承担起每年的招生工作。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信工具,他就靠双腿跑遍每家每户,招收适龄儿童入学。针对当地少数民族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读书难的陋俗,他不厌其烦,耐心说服家长,让她们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时候,他还步行八九个小时,翻山越岭到镇上接新来的教师,挑上行李和教科书步行到学校。
1993年,李龙文自愿申请到伴坤小学咪浦教学点任教,村子比较贫穷、村民思想落后,学生辍学、厌学、逃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他年复一年、挨家挨户动员适龄儿童入学。1998年,李龙文转为公办教师,又再次被分配到因远镇伴坤小学最偏远的“一师一校”独寨教学点任教。2005年,伴坤小学教学点合并,李龙文又回到了伴坤小学。作为一名最基层的乡村教师,他始终不忘教育初心和使命,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感悟】
37年的从教之路,弹指一挥间。昨日的我还曾青春年少,如今已两鬓染霜,回顾过去,感慨万千。一路走来,梦想与现实交织,辛苦与快乐同行。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自己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低调做人,执着做事。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甘为人梯的!是用真诚和热情、爱心和宽容铸就学生飞翔的翅膀,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郁闷。
云龙县苗尾乡表村完小教师段银珍
把山村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本应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苗尾傈僳族乡表村完小教师段银珍,如今依旧坚守在一线任教。“孩子们需要我,学校需要我。”短短两句话便是她延迟退休的理由。
从教期间,她首创“民族歌舞进校园”教学模式,组织编创以傈僳族文化为基础的校园舞蹈,活跃和丰富师生文娱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当地教育探索了新模式,并在全县推广。表村完小还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授予“民族歌舞进校园”示范基地。
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她倾注了满满的爱心。她以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减轻家长负担为管理理念,做到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与食材供应商讨价还价,严把质量关,还带领老师们在学校空地上种菜、在自家地里养猪,并无偿提供给食堂,为家长节省了不少生活费。她带领教师每月为学生清洗一次被褥,做到宿舍内外整齐干净,周围整洁有序。培养学生间“互扶”精神,以大带小,自己动手整理内务,做到规范统一。2007年9月,云龙县中小学教育管理现场会在表村完小举行,向全县推广该校寄宿制学生管理及食堂管理模式。
2011年,学校成功申报“乡村少年宫”项目,她集思广益,亲力亲为,做好校园文化气氛建设。开办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的11个兴趣班,让学校有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老师,从外地聘请艺术教师任课辅导,该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让山里娃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兴趣培养。
【感悟】
在乡村从教38年,我深深感受到乡村教育条件与城区的差别,学生从6岁起就离开父母,独自到学校求学,乡村教师要比城市教师更具责任心、更具爱心。把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上关心他们,让他们学得好,留得住,把学校当成家,把老师当成父母。
麒麟区茨营镇长坡小学教师张琼花
对每一个寄宿孩子认真负责
自1982年9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张琼花先后在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红土墙村委会及三宝街道办事处长坡村委会两个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工作,从“一师一校”、撤点并校到寄宿制学校,一路不畏艰辛,默默无闻地工作。
“教学生涯中有苦也有乐。”她所在的长坡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离家都很远,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在学校。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困难,她白天除了上课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晚上要去宿舍看学生的起居,遇到学生生病等情况,她还要充当“护士”。张琼花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家长。
在贫困山区,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时有发生辍学的情况,因此学生家访及劝返成为了工作常态。曾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想辍学,她不断地劝阻,做家长及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她的耐心劝导下,孩子重新返回了校园,她感到无比欣慰。此外,留守儿童给她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曾经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少言寡语,十分内向,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课后,张琼花主动找她谈心,了解到她沉默寡言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边,让她很不自信。多方了解后,张琼花和孩子父母取得了联系,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重拾了孩子的自信心。
【感悟】
从教38年来,我感受到用心教书是快乐的源泉。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是一件快乐的事。作为老师,我深知身上的责任,认真把教学工作做好,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教师的天职。关心学生,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教师永恒不变的初心。要用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